

液压滑模施工技术的发展方向 |
日期:2014-10-29 20:57:45 来源:转载 浏览数: |
在滑模施工中,支承杆失稳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支承杆失稳现象有增无减,其公认的原因是荷载较大,平台倾斜、扭转、千斤顶不同步等带来附加荷载太大等等,为避免或尽量减少支承杆失稳的问题,滑模工程的设计者只好把千斤顶和支承杆的承载能力降低。也就是把安全系数K值加大,具体做法就是增加支承杆和千斤顶的数量来保证滑模施工的顺利进行,但实际结果并不理想。例如:600m²/层的高层建筑,千斤顶数量从220~240增加到300台。在开始的几层还比较顺利,往往在十层之后,支承杆φ25钢筋的失稳现象就多起来了,但从来没有发生过千斤顶失效(破坏)的问题。这个严峻现实引起了我们的深思,经我们分析认为:施工现场管理工作粗放,工人素质的下降固然是导致支承杆失稳的主要原因(在70年代支承杆失稳现象比较少,就是因为施工管理比较细),目前使用的35型千斤顶与φ25钢筋支承杆不相适应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根据有关规定,油压小于16MPa的液压千斤顶在进行耐压试验时,要求达到额定油压的1.5倍,35型小顶的极限承载力为52.5kN,滑模施工设计只允许取额定承载力(最大起重量)的1/2(即17.5kN)为限值。千斤顶的安全度至少为3(而在实际施工中,千斤顶的设计承载力往往低于15kN)而φ25钢筋支承杆的安全度为2,其极限承载力为30kN(见《液压滑动模板施工技术规范》GBJll3—87中4.1.4条及规范的条文说明5.3.6条)。所以说,千斤顶和φ25钢筋支承杆的极限承载力相差甚多,两者之间的安全系数是不一致的,前者为3,而后者为2,从而说明35型千厅顶与其相配的φ25钢筋支承杆是不适应的。由此可见,在滑模施工中往往出现支承杆失稳的问题是不足为怪的。 为什么在千斤顶和支承杆的数量增加后还没有解决支承杆的失稳问题呢?这是由于千斤顶的增加势必缩短了千斤顶之间的距离。这样一来,由于千斤顶的不同步给支承杆带来的附加荷载急剧增大。根据毛风林等同志所著《滑升模板》一书中有关论述,其附加荷载值是与千斤顶的三次方成反比,如果间距缩短20%,因千斤顶不同步带来的附加荷载可增大一倍。另外,千斤顶增多与其相应的油路、针形阀等亦增加,给管理工作增添困难。我们在施工现场看到,滑模施工的额定油压为8MPa,而实际上有时达到10.OMPa,对于这个油压值,千斤顶虽然超负荷工作,但离12.0MPa的试验油压还有一定距离,而对支承杆来说,其平均承载力已超过极限承载力了。在这种情况下,部分支承杆失稳也是理所当然了。由此可见,单纯地增加千斤顶及支承杆数量不能有效地解决支承杆的失稳问题。只有增大支承杆自身的承载能力才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因此,我们认为滑模施工的发展方向之一,就是向大支承杆的方向发展。 那么选择什么样的大支承杆为最合理呢?经过我们多次试验及工程应用中的反复考核,认为选择φ48×3.5脚手架钢管(内焊的钢管)为好。其理由有三:一是钢管的惯性矩J值为φ25钢筋的六倍多(由1.91cm4增至12.16cm4)即刚度增加五倍多;二是该钢管来源方便;三是钢管的强度也可满足要求,而且每米的重量与φ25钢筋相比还略有下降。 |
相关阅读 |
上一条:现场预制梁质量保证措施 |